自1956年,人工智能的概念在美国达特茅斯诞生以来,“让机器来模仿人类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智能”,便成为了无数科学家在未来数十年里不断追求的目标。
经过多年的发展,尽管人类目前依旧处于初级的“弱人工智能时代”,要实现“强人工智能”还有很远的距离和很深的技术鸿沟,但依然未能阻碍眼下AI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各路资本的疯狂涌入。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花团锦簇”。据亿欧统计,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融资交易事件为247起,总融资金额为549.9亿元。在此之中,被誉为“AI三驾马车”的云从科技、商汤科技和旷视科技,除了商汤科技成功上市之外,另外两家均已顺利进入上市流程。
4月6日,中国证监会官网公告显示,云从科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注册,这也意味着云从科技完成了新股发行前的最重要一步——“注册生效”,摘得了科创板“AI平台第一股”桂冠,成为科创板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头羊。
云从科技登陆科创板,无疑是对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又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打铁还需自身硬”,上市之后的云从科技是否能够朝向健康的方向成长,还要拿自身的实力说话。
01
AI领域的“国家队”,掌握核心技术才是“正解”
在众多AI赛道的企业当中,云从科技是较为特殊的一家。2015年,该公司孵化于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再加上政府基金背景,因此一直被业界称为AI领域的“国家队”。
“国家队”这一称谓,在市场上无疑是块“金字招牌”。对于面向B端的企业来说,能够有此称号,对企业的资信能力、优质项目可投入资金资源、产品资源的获取及销售能力都有着极大地提升。
然而,该称谓的含义,不仅限于企业“出身”以及公司股东构成等表面因素。其更深层次的含义则在于,云从科技所掌控的技术是否自主可控以及是否有助于国家解决技术需求。
从技术角度来看,作为国内首个同时承建三大国家平台,并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的人工智能企业,云从科技已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够自主掌控核心技术的公司。
据招股书内容,如今云从科技已拥有覆盖感知、认知、决策的全链条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并将多种技术整合在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中形成技术闭环,解决客户应用场景中复杂的智能化需求。
此外,作为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头部企业,该公司已赋能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等应用场景,有能力为不同领域客户群体提供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行业解决方案。
据云从科技官方数据,如今云从科技已经打造了100多项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0%,已取得与已提交申请且审查中的专利合计645项。
此外,该公司先后9次获得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桂冠,并于2018年获得了“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基于扎实的技术积累,云从科技深耕多元应用场景,逐步建立品牌优势,在金融、安防、出行等领域已成为人工智能行业的细分领域龙头。
在智慧金融领域,云从科技为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等超过 100 家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推动全国众多银行网点进行人工智能升级;在智慧治理领域,云从科技产品及技术已服务于全国 30 个省级行政区政法、学校、景区等多类型应用场景;在智慧出行领域,公司产品和解决方案覆盖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浦东机场、上海虹桥机场、广州白云机场、重庆江北机场、成都双流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等包括中国十大机场在内的上百座民用枢纽机场,日均服务旅客达百万人次。
由此可见,“根正苗红”的云从科技,如今已成长为AI领域掌控核心技术的头部企业,并且其业务也与国家及政府项目有着密切的联系。截至目前,云从科技已经参与了30项国标、行标制定,并且承建了国家发改委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AI国家队”的身份,成为云从科技上市后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动力。
02
市场规模快速扩张,财务数据向好
从营收方面来看,招股书显示,云从科技营收从2018年的4.84亿增长到2021年的10.76亿,较上年同期增长42.51%。
而在盈利方面,云从科技的表现看似并不理想:近三年处于未盈利的状态,在2021年,云从科技的亏损额达到6.32亿元。
企业的负盈利,无疑会成为看空云从科技的有力理由。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云从科技的亏损原因便可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首先,云从科技目前的营收一直处于增长态势。在近三年来,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 7.8亿元、7.5亿元和 10.76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 17.11%。此外,公司实现收入的客户数量也从2018年的324个增长到如今的997 个。
因此,如今云从科技虽有亏损,但是随着该公司营收及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公司正在稳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此外,科技创新企业普遍具有非盈利、高研发投入、创新性强、成长性高等特性,人工智能赛道的企业也在所难免。
目前,包括号称AI“四小龙一哥”的商汤科技、AI人工智能企业旷视科技在内的多家企业同样处于亏损状态。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工智能行业技术研发难度大、研发投入高,需要企业持续不断地投入资本等因素造成。
正如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安晖此前所言:“如今全球近90%的人工智能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中国AI产业链中90%以上的企业也处在亏损状态。”
但是,眼下存在的困难,并不意味着云从科技等一众人工智能企业未来将长期处于“流血”状态。
如今,人工智能产业依旧在快速膨胀中。据统计,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在2016年-2020年持续增长,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54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2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9.79%。而随着新基建产业愈发受到国家重视,人工智能产业未来将持续增长,预计2022年将达2729亿元。
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也意味着客户端的需求不断增多,更多的资本也将注入到人工智能赛道当中,催生更大的商机。
据招股书显示,云从科技的资金压力正逐步减缓。该公司资产负债率由2018年的49.03%,下降至2021年的22.76%,综合毛利率从2018年的21.7%提升到了2021年的37.01%。同时,其亏损进一步收窄,从2020年8.1亿元减少到2021年的6.3亿元,经营状况持续好转。
在研发领域,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云从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4.54亿元、5.78亿元和5.34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6.25%、76.59%和49.67% ,2021年研发支出的绝对金额有所收缩,而随着收入规模的扩大,研发费用的收入占比也大幅下降了约17个百分点。
随着营业收入的增长,规模经济效应下,包括研发费用在内的2021年间,云从科技费用率由2020年156.89%降至106.89%,销售净利率为-61.75%,较2020年的-111.81%和2019年的-85.73%均明显收窄。如果营业收入保持增长,毛利率相对稳定,期间费用率在规模经济效应下逐步下降,云从科技的盈利只是时间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云从科技正在稳步发展。或基于对目前良好发展态势的判断,该公司招股书预计,2022-2025年云从科技营收规模将分别为16.82亿元、25.01亿元、32.27亿元和40.11亿元,综合毛利率水平保持在50%左右,预计在2025年实现盈利。
03
结语
作为国内AI领域的头部企业,云从科技无论是在生产力还是商业拓展能力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在标准化产品及人效方面,云从科技通过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标准化产品生产能力与规模效应逐步提高,生产和交付效率持续保持40%的高速增长;此外,针对多业务线的科学稳定经营管理,组织架构持续优化,云从科技2021年已实现人均创收近百万的高人效产能。
而在商业能力方面,云从科技深耕多元应用场景,如今已在金融 、安防、出行等领域已成为人工智能行业的细分领域龙头;同时该公司还在智能制造、智慧能源、元宇宙、企业管理软件等领域初步形成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云从科技一直重视研发投入。
2018-2020年,该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48亿元、4.54亿元和5.78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0.61%、56.25%和76.59%,并且,云从科技表示,未来仍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公司竞争力。
由此可见,随着企业营收状况的不断改善以及自主可控的技术不断完善,云从科技的上市之路或许将更加平稳。且随着市场环境的持续繁荣,作为AI“国家队”的云从科技,完成转亏为盈、实现“大翻身”的前景可期。(来源:亿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