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让OMO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自其出现开始,就颇有争议,支持者觉得它顺应时代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反对者认为OMO是打着互联网的旗号卖加盟。
新东方将OMO上升到战略高度
新东方发布的财报披露:在第一季度中,新东方在大约20个现有城市推出了OMO在线课程,并吸引了数量可观的新客户。而在未来,新东方还会重点投入更多资源来推进具备高增长力的OMO战略,把服务覆盖范围扩展至更多的城市和学生。
在新东方财报中,OMO频繁被提及,甚至上升到战略高度。究其原因,在于新东方是最早吃到OMO红利的公司之一
在一月份疫情爆发时,新东方宣布关停了全国所有的学习中心,即使是这样,第三季度依旧取得了较为稳健的财务业绩,净收入同比增长15.9%,这都要归功于新东方OMO系统。
OMO系统是新东方在疫情期间推出的自主研发的一款将面授课程转化为线上课程的直播平台。它包含了上讲台、实时答题、及时奖励反馈、掷骰子、倒计时等互动教学功能,趣味性十足,深得学生依赖,家长信赖。
在特殊背景下,OMO让新东方成功从线下转型到线上。
后疫情下的OMO战略
OMO顾名思义,就是线上线下的完整融合,线上线下融为一个数据的生态体系。单纯的线上教育,学生上课体验差,机构获客成本高,若想收益,就得数据沉淀。纯线上试错成本太高,任何一点都有可能影响到最终结果,比如师资水平,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课堂的活跃度,线上的特殊性使得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对于条件差的机构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但是线上也有着线下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线上教育的时间、空间限制弱,学生可以不用专门跑到固定的地点来上课,对家长来说省时省力,就价格上来说,也更加优惠。
单纯的线下教育,学生的教学体验好,获客成本相较线上低,因为是面对面教学,师生的信任度高。而线下教育也有着致命的问题,对场地、设备有要求比较高,运营成本比较高,空间限制强。
因此,OMO模式初出茅庐便高居C位。它融合线上线下,重塑教育生态,通过科技赋能教育,达到1+1>2的效果。
正如豆神大语文金鑫所说:OMO可以说是技术和产品的咬合。新的技术带来新的应用场景,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产品优势,结合原有的产品迭代和服务升级,从而创造出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大规模的产品赋能。作为新的教育风口,一些教育跃跃欲试,开始布局。
OMO是教育界下一个主战场吗
对于OMO存在的价值,众说纷纭,呈现两极分化,支持者觉得它是业界的创新,反对认为这只是噱头。
诚然,疫情是它的加速剂,它让许多公司安然度过,一跃成为教育界新的风口。但是同时,它也出现了野蛮生长的后遗症,有太多的枝枝蔓蔓需要去修剪。
一些大拿高喊它是大势所趋,是教育界的主战场,于是那些设备差、资源不足、生源原本就少的刚刚处于小康水平的小机构,抱着实现富裕的梦想走上了OMO道路,结果可想而知,盲目跟随,摸着石头过河,将机构的原本隐藏的不足硬生生放到家长面前,造成转化率低,生源流失,拉低校区口碑。
疫情期间,郑州一家主打编程的中小企业在疫情期间喊着“停课不停学”的口号,未提前考虑设备、平台、课程设置、师资质量的情况下,盲目地开展OMO。
至于上课的效果,学生反应:课程有些难,听不懂,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家长苦不堪言:孩子学不会,自己又听不懂,辅导不了孩子,有问题找老师也没有能及时得到回复。
更有家长投诉:孩子上课的时候,可能有些淘气,老师居然在直播时当众责骂孩子。
上课效果差,互动少,课后服务没有保障,疫情期间开展的OMO不仅没能达到自救的效果,反而拉低了该企业的口碑。
任何企业开展OMO,它的最终目的不是线上线下融合,而是从供给端提高运营效率,满足客户的需求,促进业务的增长,任何不以营收为目的OMO都是耍流氓。
OMO战场必须是资本与技术上双重加持,是教育巨头的游戏。对中小机构来说,OMO的门槛还是太高。正如爱学习总裁李川认为,由于OMO对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要求较高,中小企业靠一己之力转型OMO难度较大。
中小企业如何快速跟上OMO赛道
和其他行业相比,教育是一个发展相对缓慢的行业,只有企业去精耕细作,才能走上OMO赛道。
中小企业走OMO道路,不是单纯的将线下的东西搬到线上,而是把师资培训,备课授课、教学服务等各个环节渗透,有相配套的工具平台,教研体系、教学内容、优质师资,需要时间、人力的大量投入,还要与时间赛跑。最重要的是,要把握教育的本质,以教学、以教师、以服务为主,打通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课中和课后作业等所有的行为痕迹数据,将其保留存储并一以贯之,能够在不同的学习场景下满足高质量的需求。最后真正的发展机会一定属于具备优质课程的机构。
原创文章 作者:元青(xin2497469628);欢迎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