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伴随着全民教育的热潮,知识付费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前有吴晓波借壳上市,后有罗振宇冲击IPO,一大批相关企业纷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用户对它的风评却是毁誉参半,知识付费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双十一买课成趋势,网课预售同比增长1506%
随着知识付费的快速发展,网上买课也掀起热潮。今年双十一,年轻人的购物倾向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将视线转向了教育,淘宝教育数据显示,预售首小时,会计课售出5000份,教育类目锁定成交额同比增加1506%,其中直播带来的销售占比达到44%。
本次双十一预售的教育榜单中,前三名被面向学历、资格考试的职业教育品牌摘得,且有17家相关品牌销售额跑进预售Top20,在这场教育企业狂欢的背后,除了体现成人教育的需求旺盛之外,也折射出知识付费的火爆。
知识付费的前世今生
2013年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通过微信推出5500个会员,收入160万元人民币,揭开了知识付费的序幕。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支付的普及,以及微信微博出了打赏功能,知识付费在商业模式,平台运营方面开始进行探索。
2016年是公认的知识付费的元年,从这一年开始,知识付费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先有分答、知乎等平台陆续进入市场,在原有的知识分享平台上纷纷推出付费栏目,比如百度知道孵化出问咖,它服务于大咖与用户付费交流的平台;豆瓣推出内容付费平台豆瓣时间,以音频、图片等形式展现,还有36氪的“开氪”等。
这个阶段SaaS企业的发展加快了知识付费行业的脚步,平台技术相对成熟,能够为内容制作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比如,主打用户产品与数字化服务的小鹅通以及提供企业服务的有赞,为企业能提供平台搭建工具,消除了企业购买、构建和维护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的需要,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为了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在政策管控下,知识付费通道口收窄,淘掉了一批不合格的企业。技术与政策的双管齐下,行业走向正规化、繁荣化,巨头显现,长尾效应显著,竞争格局一目了然。
用户付费和广告收入共同构成了知识付费营收体系,在终身学习的浪潮中,行业营收颇为可观。艾媒数据显示,知识付费市场规模增速迅猛,同比增速在2018年到达峰值,高达202%。2019年知识付费行业市场规模高达278亿元。同时艾媒预测,直至2021年,市场规模依旧是高速增长。
知识付费火爆背后的隐患
互联网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已经超过5年,运营相当成熟,用户数量急剧增加,与此同时,学习效果不佳,用户满意度低等问题也频频出现,造成平台用户流失,复购率降低 。
部分知识付费企业挑肥拣瘦,在内容上粗制滥造,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对内容的制造上,为了压缩整体的制作周期,对课程生产环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将重点放在了宣传上,标题一定要噱头性十足,学习时间一定要越短越好,用户的学习成果直接和收入挂钩,课程结束后月入过万是标配。
用户面对眼花缭乱的课程,容易被过度的课程宣传和营销文化打动,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但是最后的结果多半是除了头皮亮了些,皱纹多了些,眼袋大了点,生活好像一切并未发生改变,没有升职加薪,生活品质未得到改善,出去看看世界的梦想也没能实现。
总的来说,知识付费行业模式无非就是获取流量、留存流量,转化流量、最重要的是提高复购率,这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根本。如果只是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割用户韭菜,做一锤子买卖,不仅是坏了自己的根基,更给整个行业蒙上一层灰。
知识付费企业的转型升级
知识付费行业本身的模式并没有问题,但是在利益驱使下,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劣质内容,导致用户对知识付费行业的信任度降低。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企业想要细水长流,就必须慢下来,慢在内容,慢在服务。
在购买知识付费产品时,用户最主要考虑的是内容生产者的专业度,其次才是口碑、知名度等。因而企业内容的制造上需要精耕细作,内容上更加实用。课程个性化、优质教师、合理价格三管齐下,满足用户预期值,让用户感觉到不是被割了韭菜,而是真正的学到知识,超越用户本身的期待,同时,还要打好服务这张牌,毕竟企业扎堆,用户的辨别力逐步提高,内容同质化严重,而服务又是用户忠诚的保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复购率。
除此之外,企业也要转型或者是调整业务,目前很多知识付费公司也已经在转型,或者调整业务。
以思维造物为例,2019年其针对线上知识服务业务采用精细化运营战略,将业务重心转向课程制作和提升付费用户留存率,而天天学农也从传统的知识付费平台转型做农民职业教育……
知识付费是新时代消费的一块儿阵地,只有做好内容、获取流量,服务至上,求新求变求突破,才能打造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原创文章 作者:元青(xin2497469628);欢迎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