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塑造世界经济,产业数智化成为当下人们讨论的话题中心。当下,我们相信,这一拥抱数字生产力的热情在2023年并不会消退,反而会愈演愈烈。而在2023年,产业数字化又会落到何处?又是否会有新兴数字技术的出现?

现状、挑战、路径、趋势、未来......我们关注科技产业化的真实,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产业走向数智化,在技术与产业的融合中寻找规律,朋湖特推出“一期一会 观势论策”系列分享会线上直播活动,直播自2023年2月起每月一期,拟邀专家学者、科技企业创始人及高层、投资机构、国家相关机构、行业协会代表等产业各方嘉宾于线上聚首,以“对话”的方式,聚焦当期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多视角、多立场为科技产业前行者探索远行方向。

在于3月29日举办的第二期中,朋湖聚焦于“智能制造”这一核心,邀请了青桐资本董事总经理张爱国、荣冠纺织科技总经理王志勇及黑湖科技合伙人兼CMO肖哲于线上对话,针对在国产替代的春之时节,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如何实现从“制造”转向高质量发展实现“智造”?如何才能拥抱创新,用创新抢占未来“话语权”进行详细探讨与解读,朋湖联合创始人、主编龚晨霞做对话主持。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朋湖网整理删减):

01

现状与看法

龚晨霞:请各位谈谈,当下你们所观察到的,国内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如何?智能制造在国内来说,处于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

张爱国:从整体看制造业,其实是比较贴着产业逻辑走,我们这边分析的角度可能是更多按照产业上下游的角度去看这件事情,从最上游的材料传感器到中游的核心的子系统再到终端的产品层面,整体来看,我们国内在终端产品方向,做的是非常不错的,包括很多市场需求也是在国内,其实这也是我们的一大优势。但是如果说往上游看芯片或传感器层面,那在高端产品的层面偏工业侧的话,其实很多是被国外垄断的,目前国内就主要处于一个政府激励不断研发的状态,再往下游看到工业软件零部件子系统,整体来看,国内在这一块有一些进展,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发、拓展创新。

王志勇:近两年,因为新冠疫情影响和国际格局的变化,我国很多的外贸型企业面临着成本上升、客户价格挤压等挑战,尤其在纺织服装行业中更加明显,对于我们服装行业来说,智能制造在国内还处于萌芽阶段,一般是企业只有在生产需要的情况下才会投入成本去研发。我们之前也和几家大型制造设备的工厂的负责人沟通过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这种既了解服装行业又懂设备制造的人才的人也比较少,其次,大部分企业的资金也不想花太多的资金在这个上面,制造这条路还是很漫长的,需要企业和政府部门一同规划。

肖哲:我们黑湖科技是给工厂提供制造协同的SaaS型软件,然后帮助他解决整个生产过程中像质检设备等流程,我们目前做了1万多家工厂,主要还是以消费品制造业为主,我们发现消费品制造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的意愿特别高,今年开年,也能感受到整个行业的生机勃勃。再有一个数据和大家分享一下,就是世界500强,在工业这块,包括利润总额和平均利润率这块的话,这个美国还是第一,跑在第二是中国,第三是日本,然后第四是印度,中国整个的工业企业的平均收入的增速均在20%以上。

龚晨霞:请张总谈谈作为FA及投资者为什么会长期看好和投资这个行业?

张爱国:还是从产业的角度出发,因为产业是一个根基,无论是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还是投资者来说会长期看好投资制造业,首先我觉得它的产业根基或者它的长久是永久存在的。

通常来说,我们看制造业的场景,往往分成两类,一个是工厂类的场景,一个是产品类的场景。那工厂类的场景,往往它的出发点是出于提升工厂的效率,或者提升它的投入产出比,而产品侧,往往就比较直接的是降低产品成本,改进性能和体验,但是无论是从工厂类的还是产品类的,其实它都有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就比如说今天这个地方改一些,明天另外一个地方再改一些,它永远都有改进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这就意味着永远都有一些创新的空间,或者说有一些创业公司起来的空间,这是很重要的一点,那既然有不断创业公司涌现,不断有产业机会的话,那投资机会也就会持续的出现,也就会持续的存在,这是一个我觉得一个根基性的问题。

其次,投资者会长久看好这个行业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战略地位,从宏观的形势和政策面来看,在国家层面,它本身把制造业的提到了战略高度,从这个直接的一些资金面上来讲,无论是上市公司,国家还是地方的资金的都纷纷投向了制造业,从而也就造成了制造业的整个关注度的提升和长期向好的一个态势。

02

问题与方法

龚晨霞: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面临哪些痛点和薄弱点?迈向工业4.0的关键在于什么?

张爱国:从整个大的态势上来看,我们团队看到的弱点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产业链往上游的时候,如材料和关键的元器件,或者说工业母机层面的时候,国产化力量是非常低的,尤其是在那个对稳定性和可靠性有比较高的要求的时候,这个国产率是非常低。另一方面,其实国内制造业的现状来看,我觉得谈自动化可能稍稍稍显早,自动化本身还需要一定的提升,尤其是在数据这一块,数据的标准化和数据的使用问题,由此带来整个制造效率的提升,其实这块是有很大的一个机会的。

迈向工业4.0,抛开这些概念,从本质来看,就是把信息化或信息技术应用到制造业的过程中,然后提升它的效率,从而实现降本增效,这是一个过程,还需要时间去实践。

肖哲:我们一直到现在都有一个理念就是数据驱动制造,比如说用数据去提取价值,洞察整个的数据价值,然后去改变业务流程或工艺相关的制造业场景,但是,当时就是发现我们拿不到数据,你就会说,工业4.0怎么可能会到来,2.0都无法实现。制造业做整个工业4.0转型的话,一个是机器人,就是自动化,还有就是数字化转型,双管齐下开始降本增效。

龚晨霞:就自身所在领域而言,请王总谈一谈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面临哪些痛点和薄弱点?以及荣冠是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是否遇到一些挑战,又是如何解决的。

王志勇:我也赞同肖总所说的,就是大部分企业都是没有做到这个数据化的,包括使用,包括我们行业来说,真的太多企业没有做到这一点。此外,很多企业负责人对转型的路径非常清晰,就害怕一转型的过程中导致订单流失,导致业主流失,包括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话,费用也是很庞大的,以上是面临的一些挑战。此外,人才这方面,有些员工不会觉得智能化设备会淘汰人,思想上不想参与,这也是问题。

龚晨霞:如何在传统制造领域挖掘和运用好数字化与智能化潜能?作为国内领先的云端智造协同平台厂商,也请肖总分享一下黑湖在数字化技术与产业融合落地这一方面有无一些比较好的行业解决方案和措施。

肖哲:首先,我们会先去诊断客户的痛点和薄弱点,因为我们基本是现货交付的方式,就是不是按照这种大型的传统软件的方式,所以我们选择先去调研,然后再去做方案,看是否与客户方案匹配,最后定稿然后再去做开发与交付。我们适配的行业如食品饮料、美妆以及家电、汽车产业链等。

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一家企业是做汽配的发线轴的,当时他们的工厂特别小,只有两个车间,100多人,现在他们已经是特斯拉的供应商了,他们做到了两点,第一点是周期保证非常准时,第二点是交互性很高,质量也非常好。当时在保证交付的过程中,组织管理这块也确实是花费了很多精力与成本,利润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之后,我们就通过数据协同的方式,将他们的实时协作、进度等流程通过大屏直接把数据展示出来,从而提高了效率,也缩短了他们的交付周期。

龚晨霞:同时,站在FA及投资者的角度,请张总补充谈一下,一个企业想做智能化制造业整体的数字化转型该怎么布局?应重点关注的是什么?

张爱国:从制造业的投资开始来看,其实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布局的空间其实越来越窄了,就是说制造业的项目融资,可能现在留给创业公司施展的空间,可能就只有天使轮或者A轮这两轮,而且,在制造业一个比较有意思现象就是估值10到20个亿这个前后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融资容易断掉的事情。其实看它的业务资本面本质上就是说,往往存在这种现象就是说你估值上去了,但但是你的业务数据没有跟上这样的话,其实往往是非常危险的,那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就延展出对于做数字化转型的公司,其实需要关注几个地方:

第一、从公司业务出发来说,其实是需要瞄准客户的痛点,需要扎扎实实解决客户的问题,要把这个商业逻辑是一定要想清楚的,不要总是炒概念,或者执着于炒概念;

第二、在发展的过程中,时间和空间会被压缩的越来越窄,这是因为制造业本身是一个非常实实在在的行业,那客户全都是在老老实实算账,你帮我都赚了多少钱,你帮我提高了多少效率,你帮你交了多少成本,完了给我再怎么给你付这样的问题,那这一切都会把非常直接的反馈到创业公司本身的一个营收净利润的一个情况。然后到融资过后,然后你再去讲故事的时候,需要看很多的非常扎实的数据,而这个扎实的数据往往是根植于那整个行业的痛点,你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你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别人的优势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三、数字化转型其实我们看到的机会就从硬件层面可能有传感器,无论是做感知端,或者说做连接端等,就是说你可以做整个企业的整体服务,或者说你做制造端的一个自动化或者数字化这一块,但是,无论你做了哪一块业务,都要想清楚一点——我们的核心优势,真正擅长的东西是什么?是把元器件和核心部件做的性能好、很稳定,还是我们的优势是在多行业中会对客户的理解去进行算法化、软件化,还是说我们有这实实在在的客户优势和渠道优势,然后再说怎么去打下这些客户,并且要保持相当的客户粘性。

03

未来与建议

龚晨霞: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企业更需要中国制造业的人才培养,对于中国智能制造的人才发展现状和培养方法,请各位分别谈一谈你们的建议。

王志勇:我觉得培养制造人才的话,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企业自身要出费用,选送一些想要从事这个制造方面的人才员工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

肖哲:最近我们也发现,人才问题是比数字化问题还要难的挑战,这需要科技类公司、制造业企业、各大院所等多方一同努力解决,去向大家传播自动化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的相关知识。制造业人才的培养确实是不能只靠学校,肯定还要靠行业里更多的企业跟工厂大家一起去培养,才会有更多优秀的人才去促进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

张爱国:我们观察到制造业其实是需要人的,但是往往又招不到人,或者招不来人。其实制造业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低的,需要懂理论,也要能下产线,那在综合素质要求高的情况下,当前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其实是缺乏实践经验或者说,有很多包括高校学生是不愿意下制造业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制造业的人才流失情况也是比较严重的。我觉得企业需要把一些配套的东西做好,比如说免费食宿,然后多种福利,如股权等。总言之,企业要发展,其实人才是优先的。

龚晨霞:最后,请各位分享一下,当前全球领军的智能制造企业,在技术上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战略布局?

肖哲:我们主要关注AI。例如是否可以借助AI技术,实现“去流程化”,真正实现数据驱动生产和业务。

王志勇:现在我们关注的是一些柔性制造的设备,还有就是智能机器人,来解决用工荒的问题。

张爱国:我们从一些实实在在的案例或者事情上来看,其实好多国际的大企业谋取的是在安全感和全球化的分工协作之间取一个平衡,比如说在加强协作这一块,在印度,越南,甚至在中国还是不断地扩大整个生产的布局。但他们在对于影响自己的核心业务,直接影响知识产品交付问题,或者说影响最终客户体验的那些关键环节上,其实往往是在通过投资自建团队,自己组建子公司的形式,再扩大研发,这是我们观察到的一些战略布局。